关于刘虞传第一段中官职变化时间线的考据

看过《后汉书·刘虞传》之后,再结合三国志裴注引用的各种史书,我们对刘虞的官场之路有了以下了解:

《后汉书》:

初举孝廉,稍迁幽州刺史,民夷感其德化,自鲜卑、乌桓、夫余、秽貊之辈,皆随时朝贡,无敢扰边者,百姓歌悦之。公事去官中平初,黄巾作乱,攻破冀州诸郡,拜虞甘陵相,绥抚荒余,以蔬俭率下。迁宗正

《吴书》:

以孝廉为郎,累迁至幽州刺史,转甘陵相,甚得东土戎狄之心。后以疾归家……会甘陵复乱,吏民思虞治行,复以为甘陵相,甘陵大治。征拜尚书令、光禄勋,以公族有礼,更为宗正

我们可以看出后汉书和吴书的说法差不多,都是举孝廉→幽州刺史→甘陵相→宗正,不同的是吴书表明刘虞先后做了两次甘陵相,后汉书说刘虞离开幽州刺史职位是因为公事【楼主一脸茫然.jpg】,吴书说是转甘陵相,然后生病辞官。

《汉末英雄记》:

虞为博平令,治正推平,高尚纯朴。

王粲聚聚告诉我们刘虞还当过博平县令,此县在兖州东郡。主公的祖父刘雄当过范县县令,此县也在兖州东郡,所以我经常认为刘虞和刘雄是互相认识的……

由于各种史书提到刘虞时都是各种夸,看来刘虞好像功绩显赫,没有做什么坏事的样子,应该不会降职,再结合东汉官员普遍的人生,推断刘虞的官场之路应该如下:

举孝廉为郎→博平令→幽州刺史→甘陵相→生病归家→复为甘陵相→征拜尚书令、光禄勋、宗正→幽州牧→太尉、襄贲侯→大司马→太傅(道路阻绝,信命不得至)

问题是这些全都没有时间记载,所以我虞到底是什么时候当的幽州刺史,什么时候当的甘陵相,这全得靠推(xia)断(cai)…… 


《魏书》:

虞在幽州,清静俭约,以礼义化民。灵帝时,南宫灾,吏迁补州郡者,皆责助治宫钱……灵帝以虞清贫,特不使出钱。

“南宫灾”一事发生在中平二年(185),依据如下:

《后汉书·灵帝纪》:

(中平二年)二月己酉,南宫大灾,火半月乃灭。

《后汉书·宦者传》:

明年(中平二年),南宫灾。让、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,以修宫室。……刺史、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,皆责助军修宫钱,大郡至二三千万,余各有差。

从《魏书》的说法看来,似乎此事发生时刘虞是幽州刺史,然而我们从上面引用的《后汉书·刘虞传》知道,范晔聚聚认为中平初为了治理甘陵,刘虞被任命为甘陵相。那么就有两种可能:

1. 185年刘虞是幽州刺史,随后才被任命为甘陵相。

2. 185年刘虞已经是甘陵相了。

说实话我比较倾向于相信第二种。


我在某个文中,设定主公大约十岁时,也就是170年左右刘虞成为了新任幽州刺史,并且连续做了好多年幽州刺史。

实际上,这应该是不符合史实的,是我的强行加戏,因为:

《后汉书·蔡邕列传》:

初,朝议以州郡相党,人情比周,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。至是复有三互法,禁忌转密,选用艰难。幽、冀二州,久缺不补。邕上疏曰:

“伏见幽、冀旧壤,铠马所出,比年兵饥,渐至空耗。今者百姓虚县,万里萧条,阙职经时,吏人延属,而三府选举,逾月不定。臣经怪其事,而论者云‘避三互’。十一州有禁,当取二州而已。又二州之士,或复限以岁月,狐疑迟淹,以失事会。愚以为三互之禁,禁之薄者,今但申以威灵,明其宪令,在任之人岂不戒惧,而当坐设三互,自生留阂邪?昔韩安国起自徒中,朱买臣出于幽贱,并以才宜,还守本邦。又张敞亡命,擢授剧州。岂复顾循三互,继以末制乎?三公明知二州之要,所宜速定,当越禁取能,以救时敝;而不顾争臣之义,苟避轻微之科,选用稽滞,以失其人。臣愿陛下上则先帝,蠲除近禁,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,无拘日月三互,以差厥中。”

书奏不省。

简单来说,朝廷为了避免官吏互相结派结党,规定了“三互法”,不许有姻亲关系的两家人和两州人互相为官。换句话说,我虞是徐州人,他就不能做徐州的州郡长官;假设他的妻子是冀州人,他也不能做冀州的州郡长官。

度娘还告诉我,假如甲州人在乙州做官,乙州人在丙州做官,那么丙州人不能在甲、乙、丙三个州做官,也就是说,假如青州东莱人吴干为徐州刺史,徐州东海人刘虞为幽州刺史,那么幽州涿郡人卢植不能在青州、徐州、幽州这三个州中的任何一个做官……【生无可恋.jpg】

总而言之,由于这个三互法的缘故,幽州和冀州很多年都没有刺史,于是蔡邕上书谏止,灵帝不听。《后汉书》把这件事记录在熹平石经后面、熹平六年七月灵帝下罪己诏前面,也就是说这件事很可能发生在熹平四年(175,正好是主公求学那年)到熹平六年(177)之间。

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175年及之前的数年间,“幽、冀二州,久缺不补”。所以我虞不可能像我编的那样170年开始当幽州刺史。


还有一个旁证是,各个史书都提到,刘虞当幽州刺史以后,安抚外族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:

《后汉书》:

虞初举孝廉,稍迁幽州刺史,民夷感其德化,自鲜卑、乌桓、夫余、秽貊之辈,皆随时朝贡,无敢扰边者,百姓歌悦之。

《吴书》:

以孝廉为郎,累迁至幽州刺史,转甘陵相,甚得东土戎狄之心

《三国志》:

朝议以宗正东海刘伯安既有德义,昔为幽州刺史,恩信流著,戎狄附之,若使镇抚,可不劳众而定,乃以刘虞为幽州牧。

由此可见,我虞任幽州刺史期间,一定没有多少外族侵扰边境的事情发生。

对照《灵帝纪》的记录:

熹平元年(172)十二月,鲜卑寇并州。

熹平二年(173)十二月,鲜卑寇幽、并二州。

熹平三年(174)十二月,鲜卑寇北地,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。鲜卑又寇并州。

熹平四年(175)五月,鲜卑寇幽州。

熹平五年(176)是岁,鲜卑寇幽州。

熹平六年(177)鲜卑寇三边。八月,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,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,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,并伐鲜卑,晏等大败。十二月,鲜卑寇辽西。

光和元年(178)是岁,鲜卑寇酒泉。

光和二年(179)十二月,鲜卑寇幽、并二州。

光和三年(180)冬闰月,有星孛于狼、弧。鲜卑寇幽、并二州。

光和四年(181)冬十月,鲜卑寇幽、并二州。

然后连续三年没有,直到:

中平二年(185)十一月,鲜卑寇幽、并二州。

中平三年(186)十二月,鲜卑寇幽、并二州。

……好烦啊,鲜卑【。】

看来,我虞当幽州刺史一定是光和四年到中平二年之间的事。


另外,中平元年(184)有这样一条记载:

夏四月,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。

可见中平元年四月幽州刺史是郭勋,我虞那个时候应该已经卸任了。所以我推断,我虞当幽州刺史应该是光和五年(182)至光和六年(183),大约两年,最多两年半的事情。


那么,刘虞两次当甘陵相的时间就有些暧昧了。如果说中平初是刘虞第二次当甘陵相,时间似乎太紧凑了:

光和六年(183)末,卸任幽州刺史,转甘陵相;

中平元年(184)正月,以疾归家;(由于二月发生了黄巾之乱,甘陵人执其王以应之,我相信二月及其后我虞面对这种危急存亡之时是不会辞官的)

中平二年(185)正月,甘陵吏民思虞治行,复以为甘陵相。

中平二年(185)二月,南宫灾,灵帝以虞清贫,特不使出钱。

……不管怎么看都不太合理,所以我倾向于认为,中平初是刘虞第一次当甘陵相。


那么时间线就是这样:

光和六年(183)末或中平元年(184)初,因公事卸任幽州刺史;

中平二年(185)正月,黄巾之乱平定后,为了治理甘陵,拜刘虞甘陵相;

中平二年(185)二月,南宫灾,灵帝以虞清贫,特不使出钱;

(某个时间,我倾向于认为是中平三年(186)末)刘虞生病辞官归家。

中平四年(187)六月,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叛,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、辽东太守杨终、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。举自称天子,寇幽、冀二州。甘陵复乱,吏民思虞治行,于是朝廷复以虞为甘陵相。

中平五年(188)八月,以光禄勋南阳刘弘为司空。以甘陵大治,征拜刘虞尚书令、光禄勋,后更为宗正。

中平五年(188)末,改刺史为州牧,以刘虞为幽州牧。


啊这个时间线真是让人头脑清爽【。】

于是我又凭自己喜好发明了历史,要亲亲要抱抱要举高高【。】

另外,灵帝对刘虞是真爱【。】

评论(1)
热度(34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小物语 | Powered by LOFTER

关于

百度ID谜一样的赫敏,通称某赫、赫敏酱。
我的萌区如下:三观端正,性情激烈,长得不帅,演技好,死得惨。
冷门控,女主控,叔控。耽美百合正常向都萌,然而经常和主流逆CP。
主要墙头是三国,正史党,兼食演义动漫游戏。三国志集解是我的命,卢弼大大说得都对!
以下是我的本命_(:зゝ∠)_
三国:all刘备(嘉玄逊玄为主),all刘虞,孔融祢衡,魏延杨仪,袁绍审配,孙尚香,简雍,卢植,麋竺,蔡文姬,诸葛瑾,无双大蛇官配望玄无限好!
轨迹:亚妮拉丝,希德,瓦吉×诺艾尔
老金:all郭靖,何铁手×青青,殷离
日本搞笑艺人:首先是箱推,然后嗑一些森东,德泽,超马等CP
日本实况主:非公式组,汤豆腐,top4